-
黄冈市领导调研产业园建设 强调以项目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黄冈市通过招商引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速重大项目建设。近日,黄冈市主要领导带队调研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冈产业园,实地督导在建项目进展,强调要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项目早投产、早达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聚焦重点项目 强化政企协同 调研团队深入园区多个在建项目现场,重点查看了乳制品生产线、综合物流码头等工程进展。作为跨区域合作示范园区,黄冈产业园目前已吸引多家知名企业入驻,形成食品加工、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在项目建设现场,调研组详细询问施工计划、设备安装等环节,要求相关部门建立问题清单,实行台账化管理,确保每个环节责任到人。 二、创新合作机制 优化服务体系 园区采取"飞地经济"模式,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联合招商、利益共享机制。调研指出,要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协调会议制度,在规划衔接、审批服务等方面突破行政壁垒。当前已组建专项服务专班,针对企业反映的用工、融资等共性问题,推出"一企一策"解决方案,累计协调解决各类问题数十项。 三、明确发展路径 夯实产业基础 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创品牌、十年显新城"的总体规划,园区正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升级。调研组强调要突出规划引领,重点培育两条主导产业链,同步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质量检测平台。在码头项目建设中,要求统筹考虑多式联运需求,预留智慧物流系统接口,提升区域辐射能力。 四、强化责任落实 提升服务效能 调研明确要求建立市、区、园区三级联动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通过推行"一线工作法",推动审批事项并联办理,将项目落地周期压缩。同时加强督查考核,将项目建设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对推进不力的责任单位实施挂牌督办。 此次调研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园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黄冈市将持续深化区域合作,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湖北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5-09-04
-
黄冈科技型企业集群登陆区域股权市场 打造县域金融创新样本
湖北黄冈市近期迎来招商引资重要成果,85家科技型企业集中登陆区域性股权市场“科技板”,标志着当地通过资本赋能助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此次挂牌企业覆盖汽配、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县域经济实现资本化跨越发展 黄冈市此次集体挂牌的85家企业来自全域11个区县,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六成,凸显出县域科技产业集群的蓬勃活力。作为湖北省首个实现县域挂牌企业全覆盖的地级市,黄冈已形成以红安、麻城等7个县域板块为支撑的资本矩阵,累计挂牌企业达115家,在区域股权市场中构建起“黄冈板块”的领先优势。 二、特色产业与资本市场深度耦合 挂牌企业主要分布在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反映出黄冈市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协同发展成效。通过区域性股权市场平台,这些企业可获取股权融资、质押融资等多元化金融服务。数据显示,相关市场已累计为197家企业实现融资超200亿元,其中直接股权融资占比近20%,有效破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的发展瓶颈。 三、金融创新工程释放改革红利 黄冈市探索实施的“大别山金融工程”成为区域金融改革亮点,通过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推动规上工业企业与资本市场精准对接。该工程创新性整合政策资源,构建起“孵化培育-规范股改-上市辅导”的全周期服务体系,使得县域企业挂牌数量以年均40%的速度增长,形成可复制的县域金融改革经验。 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成效显著 自区域性股权市场“科技板”设立以来,累计挂牌企业达316家,托管企业总股本突破千亿股。市场数据显示,通过该平台实现的股权质押融资规模达162亿元,显著提升了资本要素配置效率。黄冈市作为参与度最高的地区,其212家挂牌企业数量在全省占比超20%,成为观察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典型样本。 五、产融结合助推高质量发展 此次集体挂牌事件反映出区域经济转型的深层逻辑:通过将科技型企业批量导入资本市场,黄冈市正加速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创新型企业早期融资难题,又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资本支撑,其经验对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09-04
-
红安南部工业新城聚力"三城三区"升级 打造老区振兴新标杆
红安县以"三城三区"战略为引领,通过招商引资培育产业集群,推动南部工业新城向千亿级园区迈进,同步提升宜居县城与旅游名城建设品质,形成全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这座"中国第一将军县"正通过产业升级、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多元路径,书写革命老区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一、产业新城构筑经济增长极 南部工业新城累计投入超80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形成40平方公里成熟园区空间。重点培育的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等十大产业集群已吸引469家企业入驻,其中286家实现投产。园区创新实施"承诺预办、先建后验"机制,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营商环境优化成效显著。 二、文旅融合激活红色基因 依托5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7家A级景区资源,红安构建"红色旅游+"产业体系。黄麻纪念园等景区入选省级研学基地,"将军故里"旅游线路获评省级精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带动文旅综合收入年均增长近30%,红色文化IP价值持续释放。 三、生态治理守护绿色发展 实施"一河一库"综合治理工程,建成9座乡镇污水处理厂,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提升。开展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关停整改违规排污企业23家。推广生物农药8万余亩,建成2个万亩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红安苕"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四、创新驱动培育新质生产力 设立300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引进11名高端人才及3个科研团队。31家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产值超43亿元,同比增长25.7%。主动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引进半导体配套企业3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5%。 五、民生改善提升幸福指数 完成26583户农村厕所改造,新建便民小道29万米,改造危旧房4.8万间。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月533元和每年4433元,191个家庭医生团队实现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全覆盖。建成6个乡镇健身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持续完善。 六、改革攻坚优化治理体系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闲置土地358亩。推行"证照分离""36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77.5%。建立民营企业纠纷快速调处机制,破获涉企刑事案件63起,营商环境评价位居区域前列。
2025-09-04
-
黄冈高新区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升级
作为鄂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黄冈高新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正加速形成智能制造、食品加工、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园区通过优化空间布局、盘活土地资源、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 一、创新机制激活发展动能 黄冈高新区以“一区多园”模式打破行政壁垒,推动红安、麻城等七个县域园区协同发展。通过建立统一的品牌共享、数据互通机制,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高效配置。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累计清理低效用地近3600亩,通过增资扩能、产业导入等方式盘活存量土地,为重大项目落地腾挪空间。 二、智能制造构建产业高地 以索菲亚工业4.0车间为标杆,黄冈高新区吸引顾家家居、司米橱柜等产业链龙头企业聚集,形成从研发设计到智能生产的全链条家居产业体系。园区内机械臂自动化生产线占比超60%,某定制家居企业单条生产线用工量较传统模式减少80%。食品产业领域,某乳企通过高于国标50%的内控标准,产品成为国际级会议指定供应品。 三、产城融合提升承载能力 累计投入超10亿元完善南湖工业园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建成37公里主干道路和76公里雨污分流系统。同步推进15个市政配套项目,完成多个棚户区改造工程,惠及居民近3000户。教育配套方面新建标准化学校,并依托遗爱湖生态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四、精准招商培育新增长极 通过产业链招商、联合招商等方式,黄冈高新区引进装配式建筑、3D医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其中单个项目最高投资达10亿元。建立“签约-开工-投产”全周期服务机制,某建材项目从签约到试产仅用11个月,刷新项目建设速度。 当前,黄冈高新区正围绕“技术特区”“人才特区”定位,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力争通过三年培育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百家,推动区域经济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2025-09-02
-
黄冈企业组团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
近年来,黄冈市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引导,推动本土企业加速对接资本市场,形成区域特色板块联动发展格局。从场外市场破冰到全国性证券交易平台突破,当地已构建起涵盖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多层次融资体系,为实体经济注入金融活水。 一、场外市场破冰开启资本征程 2011年,黄冈实现场外市场零的突破,某科技企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率先挂牌。次年,另一家企业登陆上海股权托管中心,标志着资本运作意识在当地企业中的觉醒。在随后资本市场波动周期中,超过十家企业选择天津、武汉及深圳等地交易平台挂牌,展现出逆境中的发展韧性。 二、全国性市场取得历史性突破 2014年成为黄冈资本市场发展关键节点,两家民营企业相继登陆新三板,其中某电力材料企业成为近十五年来首家进入全国证券市场的本土民企。同年,某药业公司成功挂牌,推动全市新三板储备企业增至二十余家,十余家已启动中介服务流程。 三、县域经济形成特色板块集群 红安、麻城、黄梅等地率先构建"大别山板块"品牌,2014年累计实现二十七家企业挂牌。浠水、武穴等县市紧随其后筹备企业组团挂牌,全市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总量达三十八家,融资规模突破十亿元,形成全省领先的场外市场梯队。 四、政策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黄冈建立梯度培育机制,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差异化辅导。通过专题培训、专家诊断等方式,帮助企业规范治理结构,仅改制挂牌企业就实现近十一亿元股权融资。目前四板储备企业超过四十家,呈现出"申报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态势。 五、资本市场赋能产业升级 挂牌企业覆盖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直接融资有效促进技术研发与产能扩张。某新材料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募资完成智能化改造,某医药公司借助资本力量实现产值翻番,印证了产融结合的倍增效应。 当前黄冈正深化与交易所、中介机构合作,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随着资本市场服务体系的持续优化,未来将有更多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5-09-02
-
黄冈战疫:严实细密筑牢防控堡垒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黄冈市以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为契机,同步强化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这座与武汉相邻的城市通过网格化管控、医疗资源扩容、民生保障升级等举措,构建起立体化防控网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重要范本。 一、全域封闭管理阻断传播链条 黄冈率先实施交通管制后,全市累计封闭居民小区超3000个、自然村塆4万余个。城区以社区为单位组建党员突击队,通过24小时值守实现“人车不流动”。农村地区采用物理隔断与流动宣传结合,确保防控措施覆盖城乡接合部。 二、医疗资源战时扩容成效显著 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经72小时改造投用,新增床位逾千张。后续启动的妇幼保健院新院区等备用医疗机构,使总收治能力提升至6000余张床位。外省医疗队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区,特殊人群分类收治方案获国家卫健委肯定。 三、民生服务精准对接战时需求 城区组建171支出租车应急车队,累计完成紧急接送1.3万人次。商超推出“社区团购+公交配送”模式,保障封闭期间生活物资日均配送量超4万单。市场监管部门对87家营业商超实施动态价格监测,查处违规经营案件数十起。 四、干部履职体系强化战时纪律 全市下沉党员干部近2万名,4139个驻村工作队实现村居全覆盖。组织部门建立火线提拔机制,医疗卫生系统多人获职称晋升倾斜。纪检监察机关开展防控督查,通报典型案例督促责任落实。 五、智慧防控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开发人员健康登记系统,完成130余万人次筛查。在浠水等县区试点智能门磁设备,实现隔离人员动态监管。物流园区运用大数据调度,确保防疫物资周转效率提升40%以上。 当前黄冈正将抗疫经验转化为长效机制,通过优化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等措施,持续巩固防控成果。这场阻击战展现的精细化治理思维,为同类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2025-09-02
-
武汉光谷引领湖北大健康产业多元融合发展
湖北省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与招商引资,加速推进大健康产业全链条布局,形成以医药制造、健康服务、养老康复、体育休闲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光谷生物城等核心园区集聚效应显著,带动全省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但在区域均衡、创新能级和资本投入等方面仍需突破。 一、产业规模与结构特征 湖北大健康产业呈现"四轮驱动"格局:医药工业贡献超千亿产值,医疗器械领域涌现安翰光电等创新企业;健康服务业覆盖36323家医疗机构,每千人床位达6.4张;养老机构数量增至1935家,形成禅修康养等特色业态;体育产业建成7797个健身场所,社会投资占比超30%。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集中全省80%生物医药企业,宜昌、鄂州等地配套园区形成协同发展态势。 二、创新发展关键突破点 在生物医药领域,湖北取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等重大成果,建成7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但对比河南、湖南等中部省份,高端医疗器械占比不足10%,缺乏人工器官等前沿领域企业。东湖高新区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分子诊断、医用机器人等细分赛道,推动产学研转化效率提升35%。 三、区域协同与短板分析 医疗资源分布失衡现象突出,武汉三甲医院数量占全省半数,而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仅占23.7%。大别山、武陵山等地区虽发展生态康养旅游,但配套医疗设施薄弱。养老产业面临结构性矛盾,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民办机构融资难问题制约社会资本进入。 四、多业态融合发展战略 湖北正实施"健康+"跨界工程:依托神农架生态资源开发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在襄阳试点智慧养老社区;黄石推进体育休闲装备制造基地建设。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60亿元,重点完善远程医疗、健康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计划2025年前建成中部智慧健康服务枢纽。 五、政策赋能与体系优化 《"健康湖北2030"行动纲要》提出三大提升路径:优化审批流程吸引社会办医,放宽养老机构准入门槛;设立50亿元产业母基金培育龙头企业;建立跨区域医联体21个,推动三甲医院资源下沉。目前已在蕲春县建成全国最大艾草产业基地,年产值突破30亿元,示范带动效应显著。
2025-08-30
-
黄冈创新"放管服"改革打造高效营商环境
近年来,黄冈市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通过优化法治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强化数字赋能等举措,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招商引资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法治护航营商环境优化 黄冈政法系统构建府院联动机制,推进涉企案件繁简分流,小额速裁诉讼占比达59%。检察机关贯彻"少捕慎诉慎押"理念,2021年以来办理涉市场主体案件挽回损失1798万元。司法行政部门推行"无证明城市"建设,累计取消证明事项341项。 二、商事登记改革激发创业活力 市场监管部门推行"智慧办"秒批平台和"政银联办"模式,实现企业开办11个事项一体化办理。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将104项涉企审批事项分类改革,企业简易注销公告时间压缩至20天。2021年前5个月新增个体工商户2541户,其中85%通过自助终端办理。 三、工程项目审批全面提速 住建部门建成统一审批管理系统,实现5400余个事项"一网通办"。通过"减放并转调"措施,审批事项从70多项精简至38项,审批时限压缩60%以上。推行工业项目"先建后验"模式,66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实施联合验收和政府购买服务降低企业成本。 四、不动产登记服务升级 自然资源部门打造线上办事大厅,网办业务达2.7万件。材料提交从17类减至5类,推出"交房即领证"等创新服务。抵押登记实现30分钟办结,复杂业务不超过4小时,疑难问题当日清零。 五、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 截至5月末,黄冈全市贷款余额2334亿元,同比增长14.95%。金融机构创新推出50余款信贷产品,开展信用培植工程帮扶100家企业。通过LPR改革推动贷款利率下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惠及8万市场主体。 通过系统性改革,黄冈市构建起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市场主体获得感显著提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8-29
-
麻城经济开发区创新驱动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
在招商引资与改革创新的双轮驱动下,麻城经济开发区以建设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通过体制机制突破和产业升级,成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典型样本。 一、顶层设计构建改革新格局 麻城经济开发区在全省率先推出“十大改革”“五大创新”政策框架,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创新、行政审批优化等领域系统推进。通过清理僵尸企业、搭建投融资平台、精简审批流程等举措,区域经济活力显著提升,三次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优化。 二、产业升级锻造发展新引擎 依托大别山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麻城经济开发区引进风电、光电等绿色能源项目,形成超40亿元产业集群。石材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值倍增,葛洲坝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组项目带动税收突破2亿元。 三、智慧赋能培育城市新生态 作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麻城经济开发区投入5亿元建成14个数字化服务平台,覆盖政务、旅游、医疗等领域。孝感乡文化园通过“文化+科技”模式打造城市文化IP,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成为大别山文旅融合示范项目。 四、民生导向释放改革红利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土地要素,流转农田35万亩,培育新型农业主体1400余家。医疗改革使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达92%,精准扶贫带动56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创新创业中心吸引120个青年团队入驻,年产值达5亿元。 五、交通枢纽重塑区位优势 以大别山交通枢纽城市建设为契机,麻城经济开发区构建“公铁空”多式联运体系,推动商贸物流业集聚发展。中部石材集散中心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鄂豫皖农商大市场辐射周边三省二十余县市。 当前,麻城经济开发区正以杜鹃花城生态本底为依托,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持续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2025-08-27
-
黄冈高新区厚植创新沃土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国家级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战略引领下,黄冈高新区以招商引资为引擎,构建"1+7"协同发展格局,通过差异化产业布局、绿色生态立园、市校合作育才三大路径,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崛起,成为大别山南麓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 一、差异化布局构建产业新生态 黄冈高新区以57平方公里核心区联动红安、麻城等7个特色园区,形成300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带。麻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武穴生物医药、蕲春中医药等特色产业错位发展,与武汉经开区、九江等地建立跨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产业链互补。 二、绿色底线筑牢发展根基 坚持"环评一票否决"制度,累计否决高污染项目数十个。投入10万吨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69家规上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窑炉产业通过模块化技术改造,年产值突破60亿元,成为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标杆。 三、人才引擎激活创新动能 建成7万平方米实训基地,与57所高校建立合作,累计吸引3万名大学生实训,8000人留黄创业。设立21家院士工作站,与中科院、武汉大学等共建63个创新平台,转化科技成果200余项。行星传动等企业通过校企联合攻关,获得发明专利35项,产品应用于航天等领域。 四、孵化体系培育产业森林 构建"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体系,大别山创业中心等3个基地获省级认定,628个创业团队入驻。光谷联合科技城引进50余家科技企业,机器人手臂等8个项目实现产业化。思勤智能等企业获风投注资,2家企业在区域股权市场挂牌。 五、协同创新释放集群效应 成立3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健医疗、索菲亚家居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窑炉产业研究院推动技术输出,产品覆盖冶金、化工等领域。新能源公交车减速机等"黄冈智造"市场份额年增超40%,彰显科技兴园成效。
2025-08-2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